古玉天然沁色和人工沁色的区别

0

时间:2021-04-25 08:32:47 来源:中国矿业报

     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,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,在旧货市场和文物商店里,一些人称其为“土沁”。沁色分好多种,有黄土沁者其色黄,名曰坩黄;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,名曰坩青;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,名曰孩儿面;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,名曰纯漆黑;有受血沁者其色赤,名曰枣皮红;有受铜沁者其色绿,名曰鹦哥绿。古代玉器上的沁色,与埋藏时间的长短和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。

古玉收藏需练眼,天然沁色与人工沁色有很大的区别。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,人工染色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。自宋代开始,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,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,方法多种多样。一些古玉甚至在古代就人工染过色,后来埋入地下又出现天然沁色。所以,要真正把握古玉的沁色其实很难。那么,怎样才能鉴别天然沁色和人工沁色的基本特征呢?

天然沁色玉器无论是从雕刻层次深浅和线条凹凸变化,其沁色均匀,即雕刻突出而有沁色,低凹面也有相同的沁色。但同一玉器因所埋土质中不同物质的侵蚀,会有不同颜色的沁色,沁色玉器表面往往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,有的瘢痕大且深,甚至破坏原有的雕刻纹饰。

人工沁色玉器,由于人工染色采用速成法,故所染之色往往与玉本色衔接不自然,染色于玉表皮或玉纹理中。有的因加热而致玉纹理分支延伸,染色渗入纹理中看似网络状。同一玉器的染色大多只表现出一种颜色,仅深浅会有些变化。烤色的玉器色泽一般过于桔黄或过于乌黑,表面发亮,同时烤色往往着色于玉器的个别侧面,像雕刻突出的平面比较容易着色,而雕刻的深凹部则难以烤上颜色,因此也可以鉴别这不是土沁。火烧玉因加热所致,玉器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,加热过度会有较深的粗裂,质地显得疏松。白色有的发灰,有的发黄,有的玉质中会有未烧透的瑕疵。这些都是鉴别两者的最基本方法。

微信 微博 抖音 APP
珠宝国检
中国珠宝行业网
珠宝国检
珠宝国检
珠宝国检(APP)

版权所有©国家珠宝玉石首饰检验集团有限公司京ICP备2024047581号-2